中盾(广东)落子广西,共筑中国-东盟绿色交通新标杆

2025-06-09

在“双碳”目标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引领下,中盾(广东)经济技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盾”)与广西政府合作的自驱发电产业总部示范基地项目达成初步协议。这一项目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,更是中国新能源技术突破国际垄断、赋能绿色交通的里程碑。

一、战略契合:背靠东盟枢纽,锚定绿色制造

柳州作为中国西南工业重镇与东盟智造门户,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与产业优势。其“十分钟供应链”生态圈(集聚7家整车厂及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)叠加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地位,为新能源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成熟载体。中盾的免外充电系统,恰与广西“十四五”规划中“打造中国—东盟跨境产业融合试验区”、“建设零碳会展交通样板城市”的目标深度契合。

柳州铁路港示范基地首期3000亩规划中,重点布局未来科技研发中心、轮毂电机生产线及低空飞行器测试设施,直指新能源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闭环生态。基地东联粤港澳大湾区、南接北部湾出海通道,将依托湘桂铁路与RCEP政策红利,成为“大湾区—东盟”绿色交通技术输出的核心枢纽。

二、技术革新:“四不”共享车破解行业痛点,重构出行范式

中盾核心的免外充电系统”通过新型纳米稀土涂层与磁流体发电技术,实现动能回收与循环发电。基于此技术基础,双方合作推出“绿城系列”共享电动自驱车,具备“不充电、不起火、不燃烧、不爆炸”特性,完美解决传统电动车续航短、充电隐患及北部湾高盐雾腐蚀等问题。

该车型融入广西民族文化符号,以流线型科技设计打造“移动城市IP”,兼具接驳、旅游打卡与跨境物流功能。南宁地铁1/3/5号线接驳盲区、五象新区等重点区域将首批投放1.2万辆,未来三年内覆盖旅游景点及核心商区,预计降低15%交通拥堵率

三、产业赋能:跨境走廊激活区域经济,金融创新撬动千亿市场

项目创新提出“中越/中老跨境绿色运输走廊”计划,拟在友谊关口岸投放500辆跨境版自驱车,联动50家边境物流企业,构建72小时直达东盟的绿色运输网络。柳州基地生产的自驱车将搭载耐高温、长续航(300km+)技术标准,满足东南亚复杂地理环境需求。

四、生态协同:零碳愿景牵引多式联运,军民融合拓新赛道

柳州铁路港基地同步规划碳中和国际离岸管理中心,整合公路、铁路与水路多式联运体系,推动物流运输领域碳排放核算与交易。而中盾在军工、公务、民用三大研究院的布局,则标志着技术向低空飞行器、特种车辆等领域的延伸。试飞机库与航管楼的建设,或为未来“低空经济+绿色交通”融合埋下伏笔。

广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该项目将南宁‘零碳会展交通样板城市’的蓝图具象化,既破解共享电动车乱停乱放、充电安全等治理难题,又通过跨境合作提升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国际话语权。”

五、未来展望:技术出海与生态修复并举,书写大湾区-东盟共荣新篇

中盾创始人兼董事长杜军华先生强调:“柳州基地是‘驱动未来,永不停歇’品牌宣言的实践载体。我们期待以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,助力广西成为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’的示范区。”据规划,基地二期将重点拓展储能应用与生态修复技术,实现清洁能源生产与环境治理的闭环。

随着RCEP协定的深化实施,中盾自驱技术有望通过柳州枢纽辐射东盟十国,为区域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这一跨越地理与产业边界的技术革命,正在重新定义中国智造的国际坐标。


分享